目录
博士论坛
联合国信息传播机制的优劣势分析王敏;4-5
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动机与行为研究刘亦格;6-7
“过滤泡”:互联网传播下的信息选择问题范明;8-9+13学术园地
抓住观众的收视心理 满足观众的收视需要——论《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》的成功之道李超;王勇;10-13
重大疫情期间“夸大信息”的传播机制与治理手段研究——以新冠肺炎肆虐期间的网络夸大信息为例田琦玮;赖红波;14-17
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衍生规律及消解策略研究——以武汉新冠病毒肺炎事件为例吕山;李沁雪;18-20
符号和形象——以新中国70年来的国庆纪念日为研究对象荣嵘;21-22
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研究张蕾;23-24
大众媒体社交媒体智能媒体之比较孟东;25-26
中俄深化媒体合作 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邵振华;27-28
浅谈电影中的空间艺术表达李俊源;29-30
人民网中黑龙江相关报道的框架分析王爽;胡晓娟;31-32
年轻人爱上B站搞学习:新“使用与满足”李沛涵;33-34
融媒体时代下正面报道的符号建构与创新——以新华社《红色气质》可视化全媒体产品为例包学敏;35-36
网络自制综艺节目“全民制作”新模式研究车颖;张国钰;37-38
广播与国家声音的历史传递(1949-1978)郑媛;39-40+44传媒观察
新京报微博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报道的传播研究李明旭;李进秀;41-44
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导控的几个面向——以“新冠肺炎”为例徐静;45-48
对网络青年自组织的观察与思考——以科学松鼠会为例宋金阳;49-50媒体融合
当前电视新闻记者怎样有效借势新媒体张亮;51-52
浅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与思路李青;53-54
媒体融合新闻差异化传播探究王跃东;55-56
5G时代融媒体报道的直播化趋势刍议段佳美;57-58新媒新论
微博书写“超现实”的显形与思考韦小波;59-60
基于抖音的短视频用户关注度问题研究欧阳姒南;61-62
传媒智能化背景下的无人机新闻郑夏楠;63-64新闻教育
从学科发展历程理解教育学与传播学的“困境”王德智;65-66
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邹艳丽;67-68广告研究
层台累榭,应运而生:20世纪世界广告理论体系的建构陈雨珺;69-70
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下农村广告创意策略研究王留番;71-72期刊之页
网络化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策略研究马建伟;73-74
浅谈新的传播媒体和传统期刊的优势与劣势戴新宇;75-76编辑出版
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教材“课程思政”内容浅议——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农业类高职教材为例张玉;77-79
策划编辑如何做好融合出版工作王雷;80-81
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赵洛育;82-83
新闻出版“走出去”中的问题研究周红斌;84-85业界探讨
时政新闻报道如何守正创新适应“融”时代沈妍蓉;86-87
全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体业务创新思考徐建东;88-89
广播电视台如何打造新型媒体拓展传播空间吴立瑞;90-91
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杨先杰;92-93新闻实践
“四力”维度下突发事件的报道模式与方法——基于新冠肺炎一线报道的实践严园园;94-95
浅谈新闻采访中的伦理行为柳春迪;96-97声屏视野
论文献纪录片的理念表达与价值构建——以纪录片《中共六大纪事》为例申江伟;98-99
掌握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播音技巧方法解析宋明;100-101
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途径刘姣姣;102-103
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刘伟慧;104-105
融媒体背景下省级广播媒体发展创新策略研究刘茜;106-107应用研究
媒介融合时代下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转型探究周晨亮;108-109
媒体融合环境下疫情期间健康传播效果研究张浩翔;110-111
提升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措施分析王欣;112-113
融媒体发展趋势下的记者转型之路探究田晓蕊;114-115
浅议新媒体时代下的影像宣传策略——以黄埔古港为例邢璐;116-117
选题策划在新闻采写中的作用洪纯弟;118+120
探析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台编辑工作技巧朱臻;119-120
第六届黑龙江省新闻战线“好记者讲好故事”演讲赛优胜选手风采录(上)2
中宣部授予杜富国“时代楷模”称号121